close

  楚天都市報訊 圖為:李雁教授手頭常備著鉛筆和筆記本 記者葉茂林攝
  本報記者呂銳 通訊員高翔 陳菁 湖北日報大學生記者團周喆 梁倫祝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腫瘤二科專家李雁接診病人時堅持畫草圖講解病情,解釋手術過程,化解病人疑慮,減輕病人術前心理負擔,25年來畫了萬餘張示意圖(詳見本報4月8日A08版)。報道見報後引起廣泛社會關註,央視等媒體聚焦,數萬名網友點贊,《南方都市報》評論稱“繪圖講解,表達了對患者知情權的尊重,‘病情草圖’是打開醫患死結的鑰匙”。……
  連日來,經李雁診治的省內外多名患者及家屬致電本報,他們說,李醫生畫的示意圖讓患者安心,李醫生的耐心和細心,更是暖了患者的心。
  “他畫的草圖讓病人放下包袱”
  9日上午,34歲的何傑帶著岳母到中南醫院腫瘤科複查病情。何傑家住漢口,是一家公司的白領。岳母彭女士今年62歲,患有胃癌。今年1月,彭女士在中南醫院腫瘤科就診,李雁教授為她做了胃部腫瘤切除手術。“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岳母做手術前後,我們都非常急切地想瞭解她的病情以及預後效果,李雁教授非常耐心細緻地給我們邊畫圖邊講解,態度和藹。”何傑說,“他給我們畫胃體、幽門、胃大彎、胃小彎……腫瘤出現在哪裡等等,讓我這個不懂醫學的人對岳母病情也有了很清楚的瞭解。”
  何傑說,正是李雁教授配合講解病情畫的兩張草圖,幫助她的岳母坦然面對,積極配合治療,“我覺得這兩張圖對我們特別有幫助,就一直保留著。”何傑從隨身攜帶的裝有岳母病歷、CT報告單等資料的袋子里,拿出一張A4白紙,上面的草圖,就是李雁教授幾個月前所畫。
  “他想辦法幫我節約治療費用”
  58歲的塗陽傑是洪湖市汊河鎮杈頭村五組農民,患有胃惡性淋巴瘤,2005年9月28日李雁教授給他做了手術。“我當時心情很低落,是李教授給了我勇氣活下來,是他給了我第二次生命。”塗陽傑說。
  當時塗陽傑還沒有加入農村合作醫療,李雁教授就想辦法為他節約治療費用。“他為了給我省錢,讓我每周一早晨來醫院治療,周五回家。我每次來,李醫生都給我提前準備好床位和藥物。我住院半年,感到李醫生對我就像家人一樣,我這樣又沒錢又沒權的病人,有時心情還很急躁,他從未厭煩過。我觀察他沒有節假日,不是在病房,就是在實驗室,有時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聽說有人做手術要送醫生紅包,但我從來也沒想過要送紅包給李醫生,想送點土特產,他都一概拒絕。他是個教授,卻非常平易近人。”塗陽傑說,有次化療前他發高燒,李教授在床邊陪伴他,親自觀察了一個多小時,讓他很感動。“他給我講病情時愛畫圖,講話很有耐心,我沒讀多少書,但我對我的病很瞭解,至今我還收藏著他給我畫的十多張草圖。”塗陽傑說: “現在我身體好了,這9年來,我始終懷著感恩的心在生活,每年我都要來武漢和李教授會會面,和他聊聊天,心情很舒坦。我只想發自肺腑地感謝他這位好醫生。”
  “每次咨詢病情他從來不敷衍”
  55歲的薑華先生家在武昌,是一家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2009年初,他妻子查出卵巢癌,後來轉移到直腸。當年底找到李雁教授。“當李雁教授告訴我們要做手術時,我夫人很擔心很害怕。手術前,李教授給我們詳細講解了病情、他以往的治療經驗、手術會用什麼方法,以及術中術後會出現什麼情況,我們提出任何疑問,他都耐心地和我們仔細討論,不懂的地方就畫圖解釋。那些專業的醫學知識,通過那些示意圖和通俗易懂的語言講出來,我們一下子就懂了。我們對手術的預後也有了自己清晰的判斷,內心的恐懼沒有了,我和夫人覺得都很坦然。”
  薑先生說,讓他們很感動的是,手術前一天的晚上,李教授專門到病房看望他的妻子,詢問是否對手術還有不明白的地方,“這給了我們很大的安慰。我們咨詢過有的醫生,能聽到一句回應就不錯了,很難再聽到第二句。每次咨詢李教授,他從來不敷衍我們,還細心地給我們畫圖講解病情。現在,我夫人身體情況穩定,我們覺得,認識李醫生真好。”
  “他的關懷短信讓我們感動”
  在中南醫院腫瘤科病房,記者昨日見到了82歲的患者劉女士,劉女士1998年被查出盆腔癌。
  老人的兒子,武漢理工大學宋老師說:“我們10年前認識李教授,後來一直經他治療。李教授醫術高明,讓我們很信服。除此外,讓我們更佩服的是他的醫德。他非常耐心,我們多次找他看病,他總是不厭其煩地給我們講解,用圖畫來講述是他的習慣。我還記得去年,我母親複查發現腫瘤有轉移跡象,李雁教授建議做一種介入治療。我們開始很擔心,怕治療危險大。李教授就用簡易的示意圖說明介入治療會怎樣做,醫生如何控制風險等等,讓我明白風險是可控的,也安撫了我的心情。後來母親在81歲的高齡接受這種手術,術後,老人病情大為改善,解除了我們的後顧之憂,讓我們對李雁教授的醫德醫術更加敬佩。”
  最讓宋先生感激的是,這十年來,母親每次出院後,逢年過節,他們都會接到李教授的短信和電話,詢問母親病情及飲食情況,反覆交待應註意的事項,“他心裡記著病人,讓我們很感動。”
  【媒體評說】
  世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相隔萬里,而是我們面對面,卻無法理解對方。這是醫患雙方最為尷尬的距離,而李雁教授把這種距離,縮短在一張一張的草圖裡。
  ——央視新聞頻道《24小時》欄目主播王寧
  李雁的難能可貴之處就在於,他通過這種孜孜不倦的繪圖講解,表達了對患者知情權的尊重,從而使醫患之間不可能產生任何猜忌或誤解,進而一道來對付共同的敵人——病魔。這樣的良性溝通與合作,當然是共贏的,令人愉快的。
  ——南方都市報評論
  人之初,性本善。人心都是肉長的。倘若醫方對患者多一些關愛和溫馨,少一些傲慢和不耐煩;倘若患者對醫方多一些信任和理解,少一些推測和猜疑,醫患雙方還會勢不兩立嗎?而要做到這樣,溝通是最重要的一環。
  ——人民網 作者 毛開雲
  畫萬餘張草圖講解病情,是醫生責任心的體現,也是對患者的尊重,連六旬老漢都能看懂的草圖,可見李雁教授是多麼的平易近人,工作中又是多麼的盡職盡責。這和那些金口難開的醫生形成天壤之別。
  由此可以看出,高深的醫學理論也可以走進尋常百姓家,有時不是患者聽不明白,實是醫生沒有耐心講解,所以,才會搬出一大堆專業術語唬人。
  ——荊楚網 作者 郭雙年
  【網友點贊】
  網友“紫翼”:
  我女兒每次生病我都會問,疾病是什麼原因引起的?這樣我才能更好地照顧好她。可是有些醫生根本都不回答,直接叫你去拿藥!像這樣跟患者說明病因的醫生太少見了。要是醫生大部分都這樣該多好。
  網友“亦正亦邪”:
  中國需要這樣的醫生,說個實在話,患者大部分都挺有禮貌,一上去都是“你好”、“大夫”、“請問”這樣開頭,而好多醫生別人多問了幾句或者醫生說的不是很明白想讓醫生再講講,醫生就開始不耐煩了,難道患者想對自己的病情瞭解透一些有錯嗎?
  網友“藍色標記”:
  中國多一些這樣有責任心有耐心的醫生該多好啊。其實他也沒做什麼,只是盡到了一個醫生該盡的職責,值得一贊。
  網友“老^_^龘”:
  那年大冬天我做手術,一實習生把聽診器的聽筒放在衣服口袋里捂熱,別的醫生連同教授都是把聽診器掛在外面,聽筒冰冷冰冷的,而實習生的聽筒卻是熱乎乎的……十五年了,雖然不知道你的名字,可我記得那熱乎乎的聽筒,溫暖的雙手,那一顆為別人著想的心。
  (原標題:繪圖講解是尊重患者知情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iixvmdqc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